菏澤市立醫院誕生于戰火紛飛的1946年,醫院人員少,沒有設備,借用民房,而且流動性很大,沒有固定的地址。服務對象和醫療任務主要是負責戰傷救護,對群眾不正式開放。1953年醫院有了固定門診和病房,開始向群眾正式開放。醫院名稱多次變更,2001年2月5日,更名為菏澤市立醫院。
第一節 流動醫院期
1946年10月,冀魯豫軍區第二軍分區第四衛生所奉命轉移前,派出陶文增、于志恒、高海修、邵學勝等8名醫務人員建立“冀魯豫二專區政民休養所”,住地在陽谷縣李臺村。專署派休養員王勇達任政委兼所長,張憲芝任指導員,杜平任文化干事,炊事員是李殿泗,全所10余人,主要醫生是于志恒,看護班長是陶文增。設簡易病床30張,醫療器材只有幾把換藥用的刀、剪、鉗、鑷等,主要藥品只有鹽酸奎寧和外傷用的紅汞。11月,休養所東渡黃河遷至梁山縣戴廟申樓村。
1947年1月,休養所由申樓村西渡黃河遷至范縣呂堤村。2月,濮縣王堌堆醫院院長王質孚(中共黨員)帶領10余人及醫院全部醫療器械和藥品與冀魯豫二專區政民休養所合并,成立“冀魯豫二專區政民醫院”,隸屬于冀魯豫二專署管理。醫院有工作人員30余人,沒有固定病床,只設部分簡易病床。醫療設備較合并前略有增添。王勇達任政委,王質孚任院長,指導員杜平,主要醫生有于志恒、馬增圖、史湘虞,看護班長陶文增,司藥邊子玉、高海修。4月,醫院由范縣呂堤遷至壽張縣祝口村,政委王勇達調離,張珍接任政委。10月,醫院遷至濮縣龍王頭村。
陶文增
高海修
1948年2月,醫院遷至濮縣楊集西邊李趙莊,收治30名左右患“回歸熱”病的地方武裝部戰士,無1人死亡。4月,醫院遷至楊集北邊的王馬橋。6月,醫院遷至于樓。邵信齋、楊念璽、劉教坦到院工作。9月,醫院南渡黃河遷至鄆城縣孫堂,政委張珍調離,邵信齋任政委,楊念璽任辦公室秘書,劉教坦任辦公室文書。
1949年8月,冀魯豫五專區政民醫院與二專區政民醫院合并,成立“平原省菏澤專專政民醫院”,隸屬于平原省菏澤專署衛生科管理。醫院遷至菏澤縣縣城南門里。醫院有工作人員99人,王凱兼政委,邵信齋任副政委,院長王質孚,副院長劉發棠,指導員王宇光,總務科長李潤華,主要醫生有于志恒、馬增圖、田仙洲、孫繼德、郭希真、木星等,司藥是邊子玉、高海修、杜慶善,看護班長陶文增、邊文翠、郭洪恩。設部分簡易病床。11月,華北野戰軍第三機動醫院六分院撤銷合并歸入平原省菏澤專署政民醫院,醫院改名為“平原省菏澤專區人民醫院”,醫院遷至菏澤縣孔樓村。有工作人員180余人。1950年1月,按上級規定,經整編后醫院留50余人,設簡易病床50張。醫療設備、技術水平較前略有提高。能治一般常見病和槍傷,擴創縫合、截肢等。邵信齋任政委,院長王質孚,副院長劉發棠,主要醫生有于志恒、田仙洲、馬增圖、孫繼德、郭希真、陳彥麗、張純樸、聞士杰。

1950年2月,醫院遷至菏澤縣康莊。設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化驗室、手術室、藥房、院辦室等具體科室。4月,醫院又進行一次縮編,剩工作人員30余人。其中,醫療技術人員23人,行政總務人員7人。1951年10月前后,政委邵信齋調離,辦公室秘書楊念璽代理黨支部書記。1952年夏,段景運到院任支部書記兼院長,副院長王質孚、趙勁光、劉發棠,主要醫生有田仙洲、陳彥麗、張純樸、郭希真、聞士杰、樊劍威、徐又增。開展腹部手術(闌尾炎、卵巢囊腫、腸梗阻、剖腹產等)。設簡易病床30余張,房屋是借用民房和挖地窖。
第二節 院址穩定期
1953年5月,平原省撤銷后(1952年11月撤銷),菏澤專區人民醫院由康莊遷至菏澤縣城西關外(今住址)。改名為“山東省菏澤專區第一人民醫院”。工作人員50余人,房屋101間,設正規病床50張。行政科室設院辦公室、醫務室、秘書室、總務股、門診部。醫療科室分內科、外科、婦產科、五官科。設藥房、手術室、化驗室、營養室、急診室、供應室。段景運任院長兼黨支部書記,王質孚、趙勁光任副院長。主要醫生有田仙洲、陳彥麗、張純樸、郭希真、聞士杰、樊劍威、徐又增。1954—1955年,病床發展到90張,工作人員118人,增設放射科,購100毫安X光機2部。擴建房屋75間。省醫學院分配王斌、欒鳳賢、楊靜怡、夏繼安4名專科畢業生到醫院,加上醫院派人員外出進修學習,醫療技術水平提高很大,手術常規開展,熟練開展闌尾炎、腸梗阻等腹部手術,內科也能做各種穿刺。孫方直任黨支部書記,其他負責人沒變。
1957年,工作人員減至98人,病床沒變,增設中醫科、中藥房、針灸科。名中醫朱令之、李鶴立到院工作,濟寧衛校分到醫院一批中級醫士。蔡德西任支部書記,呂金德任副書記,宋家修任院長,王質孚任副院長,主要醫生有王斌、欒鳳賢、楊靜怡、解長明、楊希賢、夏繼安、朱令之、鶴立等。1958年初,病床發展到150張,工作人員147人,增設小兒科,建立門診辦公室。從省立醫院下放到醫院一批技術骨干。醫療器械主要有100毫安X光機、萬能手術臺、高壓滅菌器、電冰箱、顯微鏡等。楊清泉任支部書記,宋家修任院長,王質孚任副院長。主要技術力量有醫生欒鳳賢、王斌、楊靜怡、陳蔭森、翟為禎、樊忠、于路珍、陳文和、張增禎、 胡麗君、郭希真、解長明、楊希賢、朱令之、李鶴立,總護士長孫家華,營養主任張汝玲。
1958年10月,菏澤專署與濟寧專署合并,菏澤專區第一人民醫院改名為“山東省菏澤中心人民醫院”,隸屬于濟寧專署衛生科管理。陳蔭森任副院長,孫方直為顧問。增設小兒科、放射科、中藥房、人事科,秘書室和院長辦公室合并。1959年6月,菏澤專署與濟寧專署分開,菏澤中心人民醫院改名為“山東省菏澤專區人民醫院”,隸屬于菏澤專署衛生科管理。醫院領導班子、科室設置等均未改變,同年,安裝200毫安X光機1部。1961年,病床發展到250張,工作人員279人。建立健全較正規的醫療、護理工作制度。孫方直不再擔任顧問,其他未變。1965年從省立一、二院和青島市立醫院抽調楊錫范、苗鶴庚、曲魁遵、吳亦林、馬光琴5名技術骨干到院工作。1966年,病床未變,工作人員289人。趙明毅任支部書記。同年,晉升一批主治醫師,各科主要醫生分別是內科:王斌、張增禎、楊錫范、苗鶴庚、馬光琴;外科:欒鳳賢、解長明、翟為禎;婦科:吳亦林、楊靜怡;五官科:樊忠、于路珍、馬志超;小兒科:胡麗君、王琮琪;皮膚科:曲魁遵;中醫科:朱令之。
1954年購進菏澤地區第一臺東德100毫安X線機
1968年10月,山東省菏澤專區人民醫院改名為“山東省菏澤地區人民醫院”。公辦全民事業單位,隸屬于菏澤地區衛生局管理。增設傳染科。人員增加到301人,主要技術骨干、床位及醫療器械沒有大的變動。醫院領導班子變更為革命委員會(簡稱革委),張經樸任革委會主任,徐廣振任副主任。1970年2月,黨支部撤銷,設黨的核心小組,組長缺職,副組長有張普文、張經樸、趙廣山、趙明毅。革委會主任:張普文、張經樸、趙廣山。人員304人。1975年,床位、主要技術骨干及醫療器械沒有變動。楊清泉任黨的核心小組組長,其余領導人未變。
1976年,工作人員448人。增加200毫安、400毫安X光機各1部。院領導班子恢復為黨委和行政班子。楊清泉任黨委書記,張明彥、張經樸、侯忠立任副書記,院長、副院長缺職。1978年,病床發展到350張。醫療科室逐步搬進病房樓。增設放療科。增添鈷60治療機1部及腎圖儀、肝掃描。工作人員438人。黨委書記缺職,副書記張明彥、侯忠立,院長缺職,副院長侯恩祥、楊錫范、欒鳳賢、王琮琪、樊忠、張殿才。1982年,病床發展到450張。工作人員574人,其中,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6人,主治醫師55人,醫師67人,醫士25人;主管護師1人,護師51人,護士131人;主管藥師5人,藥師8人,藥士20人;主管檢驗師4人,檢驗師4人,檢驗士8人;主管技師1人,技師4人,技士6人;助產士4人;行管人員45人。主要醫療器械有心向量、電測聽器、手術顯微鏡、腎圖儀、心電圖機、深部X光治療機、鈷60治療機、肝掃描、超聲波機、體外循環機、X光機、呼吸機等。張明彥任黨委書記,侯忠立任副書記,院長缺職,副院長欒鳳賢、侯恩祥、王琮琪、楊錫范、樊忠。科室負責人分別是院長辦公室主任李傳儉;人事科科長(缺),副科長馬洪福、鄒積明;醫務處主任欒鳳賢,副主任王福臣、柳建陽;護理部主任張魯,副主任冀秀芝、孫中亭、鄭愛蘭;保衛科科長鄒積明;總務科科長(缺),副科長郭殿山、吳明軒、董宣榮、范德政;財務科科長裴懷勤,副科長何欽;門診辦公室主任劉建陽,副主任張萬錚;護士長楊玉英。主任醫師楊錫范,副主任醫師樊忠、楊靜怡、馬志超、于路珍、曲魁遵、吳亦林。主治醫師有內科:侯恩祥、朱傳由、孫克華、馬光琴、朱崇弟、黃瑛、孫玉芹、李梅清、段建壽;外科:欒鳳賢、錢本中、潘瑞熙、牛保賢、鄒本章、喇華民、張洪佑、葉良稱;婦科:鄭素芳、沈洪波、朱頌春、馬玲、王珍、薛道軒;五官科:李月明、辛克昌、孫太東、陶世芳;小兒科:王琮琪、王福臣、朱崇泉、陳樹凡、周衍義、李雪生、李玉萍;中醫科:張修齋、王端義、郭永忠、王照霞;皮膚科:王豐才。
山東省菏澤專區人民醫院公章
1983年,床位450張,工作人員612人。主要技術骨干及醫療設備沒有大的變動。張明彥任黨委書記,侯忠立任副書記,耿德祥任院長,欒鳳賢、侯恩祥、王琮琪、楊錫范任副院長,科室負責人未變。1984年8月,根據上級指示,進行機構改革,增添部分醫療器械,床位465張,人員643人。侯忠立任黨委書記,錢本中任院長,沈洪波、黃瑛任副院長,張明彥、楊清泉、王琮琪任調研員。黨委辦公室主任宋展,副主任鄭愛蘭;紀委書記(缺),紀委副書記馬洪福、蓋玉熙;公會主席(缺),副主席劉建陽、郭殿山;團委書記(缺),副書記陳秀芬;院辦公室主任晁岳瑞;醫務科科長李月明,副科長潘瑞熙;護理部主任張魯,副主任孫普蘭、冀秀芝;人事科科長王豐才,副科長孫玉芬;總務科科長馮興柱;財務科科長何欽;保衛科科長(缺),副科長劉洪勛;基建科科長吳明軒;膳食科科長(缺),副科長董宣榮;門診辦公室主任(缺),副主任張士磊、石美靜;護士長郭玲;科技科科長李傳儉。
1985年,新建門診樓投入使用,新增日本進口720型、256型胸部和腹部B型超聲機2部并投入使用。領導機構基本未變,財務科增加副科長解建麗,基建科增加副科長王春德,總務科增加副科長劉振亭。團委書記陳秀芬。2月,召開首次黨員大會,選舉產生了院黨委。臨床科室設內科、外科、婦產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小兒科、傳染科、中醫科、皮膚科、干部保健科、腫瘤科;醫技科室設有放射科、西藥科、中藥科、制劑科、手術室、麻醉科、檢驗科、供應室、營養室、急診科、病理科、同位素放療科、針灸理療科、掛號室、特檢科、預防保,保健科;增設器械科。全院職工總人數751人,其中醫療169人,護理268人,醫技156人,行管工勤人員158人。設病床600張。
1991年—1994年,臨床科室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小兒科、傳染科、中醫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心內科、皮膚科、干部保健科、腫瘤科、麻醉科、老年病、預防保健、急救中心、介入放射20個醫療科室;醫技科室設有藥劑、檢驗、放射、CT、核醫學、針灸理療、功能檢查、病理、手術、高壓氧艙、消毒供應、中心實驗、營養13個科室;行政科室設有院長辦公室、醫務科、護理部、總務科、財務科、人事監察科、老干部科、科教科、設備科、綜合信息科、審計科、保衛科、門診辦公室、計劃生育辦公室;黨群科室設黨委辦公室、紀委、工會、團委。全院職工總人數915人,其中科技人員759人,行管人員156人。設病床650張。
1995年3月6日,調整了醫院的中層領導,增設感染管理科、宣傳科。全院職工總數962人,其中科技人員774人,行管人員188人。設病床650張。1996年9月10日,領導班子換屆。該屆領導決定1996年10月19日為建院50周年院慶日。臨床科室設有呼吸內科、消化內科、血液內科、心臟內科、神經內科、普外科、胸外科、骨外科、神經外科、燒傷科、婦產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小兒科、傳染科、中醫科、皮肢科、干部保健科、腫瘤科、麻醉科、急救中心、預防保健科23個臨床科室;醫技科室設有藥劑科、檢驗科、放射科、同位素科、針灸理療、CT、特檢科、病理科、手術室、高壓氧艙、消毒供應室、中心實驗室、營養科13個科室;行政科室設有院長辦公室、醫務科、護理部、科教科、總務科、財務科、人事科、老干部科、設備科、綜合信息科、審計科、保衛科、門診辦公室、計劃生育辦公室、感染管理科;黨群科室黨委辦公室、紀委、工會、團委、宣傳科。全院職工總人數967人,其中科技人員819人,行管人員107人。設病床650張。至1998年,全院職工總數1036人,其中技術人員868人,行管人員107人。設病床650張。
1998年5月,組建醫院實業公司,性質為院辦集體所有制企業,公司重大問題,需提交醫院領導研究決定。5月20日,地區行署同意地區衛生局、財政局、地委老干部局《關于將地直機關公費醫院整建制劃歸地區人民醫院的請示》,6月1日起執行。之后,位于解放街688號的菏澤地直機關公費醫療門診部成為菏澤市立醫院分院。12月31日,地區行署同意醫院為醫專附屬醫院,但隸屬關系不變(包括法人地位、管理體制、經費渠道)。
2001年2月5日,隨著菏澤地區撤區設市,菏澤地區人民醫院更名為“菏澤市立醫院”。2003年1月9日,市立醫院共設置行政后勤科室24個,分別為:醫院辦公室、人事科、醫務部、護理部、科教科、財務科、核算科、總務科、審計科、醫療糾紛處理科、門診辦公室、病房辦公室、質量控制科、感染管理科、基建科、愛衛會辦公室、價格管理科、信息科、保衛科、計劃生育辦公室、醫療保健改革辦公室、設備科、藥品管理科、紅十字會辦公室。醫技科室13個:西藥科、中藥科、制劑科、放射科、檢驗科、輸血科、病理科、特檢科、CT室、中心實驗室、血透室、核醫學科、高壓氧倉室。臨床科室27個:消化內科、血液內科、呼吸內科、泌尿內科、內分泌科、干部病房科、心內科、神經內科、胸外科、普外科、燒傷外科、泌尿外科、神經外科、骨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膚科、傳染科、腫瘤科、急救中心、中醫科、麻醉科、疼痛科、美容科。全院職工1134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882人,機關后勤252人,床位設置650張。
2004年9月6日,市立醫院整體轉讓給上海道勤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6日,醫院重新收歸國有。9月7日,市衛生局工作組進駐醫院。11月18日,市政府下文任命新的市立醫院領導班子。
2008年4月1日,后勤科室新增采購辦公室、新農合辦公室。其他科室未變(同2003年1月)。全院職工總數1368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137人,行政后勤231人。床位設置1200張。
今天的醫院全景照片
2013年5月17日,醫院設置綜合管理及后勤服務機構19個:醫院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掛宣傳科牌子)、人力資源部、醫務部、護理部、財務部、審計科、信息科、醫保與新農合辦公室、經濟核算科、價格管理科、招標辦公室、采購辦公室、保衛科、公共衛生科、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科研教學部、總務科、基建科;臨床醫技機構89個:消化內科(一病區、二病區)、血液內科(一病區、二病區)、呼吸內科(一病區、二病區)、神經內科(一病區、二病區、三病區、康復病區)、心內科(一病區、二病區、三病區、心臟介入科)、泌尿內科、內分泌科、醫保病房科、風濕免疫科、普外科(胃腸外科、兩腺外科、肝膽外科、血管外科(介入))、心胸外科(胸外科、心臟外科)、骨外科(脊柱外科、創傷外科、骨病與關節外科)、神經外科(一病區、二病區、三病區)、泌尿外科、男性病科、燒傷整形科、小兒外科、婦產科(婦科一病區、二病區,產科一病區、二病區、產房)、小兒科(一、二、三、四、五病區)、腫瘤科(一病區、二病區)、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傳染科、皮膚病科、急診科(急救門診、急救病房、急救ICU)、院前急救、中心ICU、內科ICU、保健病房、體檢中心、美容科、麻醉科、疼痛科、藥學部(西藥科、中藥科、臨床藥學科、靜配中心)、影像學(放射科、CT室、核磁共振室)、特檢科(超聲室、心電圖室、電生理室)、檢驗科、科技實驗中心、輸血科、病理科、高壓氧科、核醫學科、營養科、中醫科、血液透析室、針灸理療科、病案科、醫療安全科、感染管理科、質量控制科、門診服務管理部、病房服務管理部、醫療設備科。市立醫院分院為市立醫院的下屬機構,基層黨組織和群團機構按有關規定和章程設置。
至2022年6月30日,全院職工3127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77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