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學(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IVR )是以影像診斷學為基礎,在醫學影像診斷設備的引導下,利用穿刺針、導管及其他介入器材,對疾病進行治療或采集組織學、細菌學及生理、生化資料進行診斷的學科。
介入放射學的發展同其他學科一樣,也是在探索、創新、完善中發展起來的。 1928 年 Santos 等完成第一例經皮直接穿刺主動脈造影, 40 年代后期,瑞典學者 Jonsson 首先用同軸針經皮穿刺頸總動脈后,將細針芯抽出,通過外套管送入細銀線,利用細銀線作引導將外套針向下送至主動脈弓行血管造影。 1953 年瑞典 Sven-Ivar Seldinger 醫師首創了用套管針、導絲和導管經皮股動脈插管作血管造影的方法,大大簡化并提高了介入放射學操作的安全性,為當代介入放射學奠定了基礎。 1964 年美國放射學家 Dotter 開發了使用同軸導管系統的血管成形術,雖然現在來看當時的技術創傷性較大,且療效欠佳,但仍是介入放射學新的亞專業—成型術實踐和理論的奠基石。在此基礎上,才有球囊導管擴張術和金屬支架置入術的出現。 1967 年 Margulis 在美國放射學雜志 AJR 上最早提出“ 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 radiology a new subspeciality ”,但是介入放射學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被學術界廣泛認可是在 1976 年 Wallace 在“ Cancer ”雜志上以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為題系統地闡述了介入放射學的概念以后,并于 1979 年歐洲放射學會第一次介入放射學學術會議上作了專題介紹,此命名方逐步為國際學術界所認同。

作為世界介入放射學一部分的我國介入放射學起步于 1984 年開展的支氣管動脈抗癌藥物介入放射研究,當時條件艱苦,設備陳舊,但并沒因此而改變老一輩介入放射學家們的創業決心。為了科學的發展和解除患者的病痛,他們在機器設備和介入放射學器材落后的條件下,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為我國介入放射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國的介入放射學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從萌芽狀態成長起來,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發展,現代計算機技術的普及以及各種介入放射學組織的成立、發展,我國的介入放射學事業已逐步從實踐走向理論,并日趨成熟。
1990 年衛生部決定將開展介入放射學的放射科改為臨床科室,從而根本改變了放射科在醫院和醫學界的地位。 20 世紀 90 年代興起的三級醫院評審,將介入放射學的開展與否作為三級甲等醫院的評審要求,也對介入放射學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1997 年國家科委、衛生部聯合將介入放射學項目列為“九五”攻關課題,再一次從國家角度對介入放射學進行了肯定,為 21 世紀介入放射學的蓬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