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12月25日訊(記者 洪常良)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有人惶恐,有人退縮,而更多的勇士挺身而出,逆風而行。山東省派駐鄭州機場口岸工作專班成員、菏澤市立醫院副主任護師龐愛華,就是眾多勇士中的一員。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時刻聽從黨召喚;作為醫護人員,應當不辱使命,關鍵時候顯身手。”龐愛華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從事急診工作28年,有豐富的醫療救護經驗的積累,有在“非典”“手足口”“禽流感”等多次疫情防控一線的歷練,有豐厚的心理學知識功底,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疫情初起,她積極投身醫院疫情防控指揮部,主動參與醫療救護指導、信息統計、分析、上報,為全市疫情穩定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6月初,她接到通知,到鄭州機場口岸專班接替同事的工作。她沒有絲毫猶豫,簡單收拾行囊,辭別家人,毅然奔赴新的崗位,這一去就是半年多。
每天,她承擔著入境來魯人員的信息收集、防護指導、政策解讀、心理疏導。她耐心細致,按要求聯系對接隔離點,及時統計、錄入涉魯人員信息;她一絲不茍,認真核對、查詢每一個人的情況;她熱情真誠,不厭其煩解讀返魯政策,指導個人防護,疏導心理難題,答復所問所需。隨著入境航班不斷增多,她也和同事們常常不能按時用餐、按時就寢,晚上加班成為常態。

她看上去是一個大大咧咧、性格開朗、幽默風趣的人,但她對工作盡職盡責。用她的話說:生命是用來呵護的,時間是用來爭奪的,愛心是需要傳遞的,彼此是需要理解的。10月份的一天,她與入境后正在隔離的青島籍年近七旬的于某交流溝通,詳細講解了山東疫情防控政策、健康碼使用、返魯流程、如何隔離防護,詢問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老人泣不成聲。他是7月份預訂的回國機票,一直等了3個月,歷經太多不順,當聽到來自家鄉政府的真誠問候,所有的委屈和一個老人對祖國、對家鄉的思念,全都化作淚水和感激,足足哭訴了18分鐘。
入境返魯人員丁某,當聽說自己核酸檢測陽性,被拉到醫院進行醫學隔離觀察,精神幾乎崩潰了,認為自己真的不行了,恐懼、無望、無助,使他寢食難安,心理壓力特別大。因為回國后沒有國內電話,龐愛華一邊將他的身份證信息發到戶籍地指揮部,請求幫助尋找家人聯系方式,一邊與丁某保持聯系,從新冠肺炎病毒的特點、預防、治療、轉歸、預后等等,進行詳細的講解。用一個個成功的實例鼓勵他,用真誠的話語安撫他,以一個家人的身份溫暖他,用自己的醫學知識指導他。丁某感激不盡,告訴龐愛華說:“姐啊,如果治療效果不好,我已經做好輕生的準備。遇到你是我的榮幸,我一定要鼓起勇氣,堅定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你就是我的親姐啊。”
季某,隔離期滿在車站臨時購票乘大巴車返魯,突然失聯。龐愛華緊急協同當地指揮部和家人,尋找一切可能的線索。起初聽到的是手機關機,后來提示手機號停機。她毫不猶豫給這個手機號碼充上話費,直到接通電話,當地反饋平安將其接返的信息后,大家懸著的心才放下來。
有信任也有質疑。有的隔離人員無論怎樣溝通,就是不相信專班的解釋,有的直接把電話拉黑,有的要求提交身份證明。有一位回國的留學生王某,他質疑山東專班為什么在鄭州,如何證明是疫情防控工作人員。龐愛華風趣地解釋,真誠地溝通,工作照通過微信發給他,歷盡波折終于取得他的信任和配合。吉林籍的申氏兩兄弟,隔離結束回威海。當龐愛華與他們聯系時,一口認定是“美女詐騙”,不相信政策解讀,不提供返魯信息。為消除其顧慮,她換位思考,把自己的姓名、身份證號碼、工作單位等個人信息毫無保留地發給他們,又通過隔離酒店證實了自己的身份,兄弟兩才消除疑慮,真誠感謝家鄉人民的關心關愛。她說:“良言一句三冬暖,熱心迎來回國人。只要我們用真心、誠心、愛心、耐心、細心,終能溫暖回家的人。”
長期在外工作,家庭不能照顧,親人不能團聚,她常常自責垂淚。公公、婆婆是年近90的耄耋老人,婆婆去年確診為食道癌晚期,如今骨瘦如柴,總希望這個懂醫的媳婦常伴身邊。患有阿茨海默綜合征的公公,當年在鄭州、洛陽部隊當兵,對河南有深厚的感情。盡管有許多的不舍,但兩位老人非常理解、支持她。婆婆和她約定,等她從鄭州回來,一定讓她看到自己能再多吃一碗飯。癡呆的公公雖然已聽不懂太多的話,但他能用他的方式催促龐愛華,“去鄭州好,走吧、走吧……”
常言說,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為你負重前行。正因為有龐愛華這樣的白衣天使,長期駐守國門,舍小家為大家,為外防疫情輸入默默奉獻,才有我們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