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7日下午,菏澤市立醫院《百科講壇》第42講——“血清標志物在肝癌早診斷與預后中的作用”開講。講座特邀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wakoi30全自動電泳熒光免疫分析儀助理產品經理呂航進行授課。據統計,在中國,肝癌發病率排第四,死亡率排第三,定期監測科有效降低肝癌死亡率。
呂航講到,對于肝癌診斷,可用血清學分子標記物,即AFP(甲胎蛋白)≥400μg/L,排除慢性或活動性肝炎、肝硬化、睪丸或卵巢胚胎源性腫瘤以及懷孕等。此外,約30%的肝癌患者AFP水平正常,檢測甲胎蛋白異質體,有助于提高診斷率。其它常用的肝癌診斷分子標志物還有α-L-巖藻苷酶、異常凝血酶原等。
據了解,甲胎蛋白異質體(AFP-L3)為肝癌細胞特有,診斷肝癌特異性好。AFP、AFP-L3%、異常凝血酶原(PIVKA-II)三聯檢測試劑臨床應用成為肝癌早發現重要的輔助診斷手段之一,有助于肝癌的早期預警,減少肝癌的死亡率;有助于肝癌與潛血(BLD)患者的鑒別診斷;有助于提高小肝癌(直接小于2cm)的檢出率;有助于肝癌的療效評估和復發預測/監測。
最后,呂航說,高敏AFP-L3%、hs-L3%可有效判斷肝癌(AFP陰性)的預后;連續監測AFP-L3可預測肝癌的復發。此外,在早期診斷時,惡性與良性肝病要鑒別診斷;提高肝癌的早期診斷率,特別是AFP陰性的患者;作為高危人群癌變的預警指標,定期隨訪篩查。在治療后,還要定期監測提示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