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叉神經痛治療史的長河中,治療方式可謂各種各樣,如50年代處于摸索階段的的酒精封閉治療,以及后期的針灸治療,甚至蜂毒治療,而藥物治療亦不規范,有苯妥英鈉治療以及各種中藥治療等,但隨著對三叉神經痛發病機制的了解,科技以及診療技術的進步,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方式逐步規范化,目前基本上可以總結為三大類:藥物治療、介入治療、顯微血管減壓術(MVD),而介入治療又分為射頻治療、半月結球囊壓迫治療,所有又有人將射頻、球囊壓迫、MVD稱之為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三駕馬車。當然還有一些其它的治療方式,如伽馬刀、三叉神經撕脫等,目前已經很少應用。
上述治療方式哪種最好呢?其實這個我認為沒有絕對的答案,因為目前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方式講究個體化診療,所以說針對每個患者,所采取的方案可能不一樣,只有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如果一位醫師只推介他所擅長的治療方式,而不針對患者的具體病情施治,這是有悖于醫療道德的。
下面談談各種治療方式的特點
一、藥物治療: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療效確切,尤其適合于治療初發生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首選藥物為卡馬西平(A級證據,強烈推薦),如對卡馬西平副作用不能耐受,可考慮奧卡西平(B級證據,推薦),加巴噴丁、拉莫三嗪、匹莫齊特(C級證據)。藥物劑量一般為卡馬西平(200 ~1 200 mg/d)和奧卡西平(600~1 800 mg/d)。雖然卡馬西平的療效優于奧卡西平,但后者安全性方面的顧慮更少一些,卡馬西平最可怕的并發癥是剝脫性皮炎,可導致患者全身廣泛性皮膚剝脫,所幸,該并發癥發生率不是太高,且可以通過基因檢測進行用藥前篩查,不過費用略高。如果以上任何一種鈉離子通道阻滯劑無效,下一步應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典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自然恢復幾乎是不可能的,藥物治療的效果可能是部分緩解、完全緩解與復發交替出現,因此,鼓勵患者根據發作的頻率來調整藥物劑量。
二、經皮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熱凝術治療:為指南推薦的B級證據。
手術方式:徒手或在CT、C臂導航下由嘴角外側約2.5cm處向顱底卵圓孔方向穿刺射頻熱凝針,在卵圓孔外注射少量麻醉藥物后,熱凝針繼續少量前進約1-1.5cm,確認成功后進行射頻熱凝破壞三叉神經感覺根,以使三叉神經的感覺功能喪失。
三、經皮三叉神經半月節囊球囊壓迫術:為指南推薦的B級證據。
手術方式:原理和手術方式與三叉神經射頻熱凝術相似,也是在嘴角旁向顱底卵圓孔方向穿刺,只不過是將射頻熱凝針替換為一種特制球囊,在影像輔助下面,將球囊植入到卵圓孔三叉神經半月節位置,然后向里面注射顯影劑使球囊擴張,從而壓迫三叉神經半月節,破壞三叉神經感覺部分使痛覺消失達到治療目的。
射頻熱凝與球囊壓迫二者原理類似,故優缺點、療效以及并發癥也基本類似。
優點:創傷小,手術耗時短,主要操作時間約30分鐘,比較適合以下人群:①年齡 >70 歲。②全身狀況較差(合并心臟、肺、肝臟、腎臟或代謝性疾病等)而無法耐受手術。③微血管減壓術無效或疼痛復發。④拒絕行開顱手術。
缺點:顯而易見,上述手術都破壞了患者的三叉神經感覺根,屬于一種破壞性手術,疼是不疼了,但是會留有面部麻木的癥狀,這種感覺如何形容呢?如果您拔過牙,肯定有牙槽打過麻藥針的經歷,打完之后,牙槽、口腔內壁乃至面部都是一種麻木狀態,想當難受,三叉神經做完射頻熱凝與球囊壓迫之后的面部感覺與之類似,另外還會出現痛性麻木占4%、主訴各種不適感占12%、角膜炎4%,同時約50%的球囊壓迫術患者出現短暫性咀嚼困難。同時復發率也較高,治療后疼痛緩解率(疼痛程度減少 ≥ 50%)第1年為68% ~ 85%、第3年為54% ~ 64%,第5年僅為50%。
綜上,強烈不建議為青壯年患者行該類手術,故專家共識對該類手術的人群做了以上限定。但是由于該技術門檻低,風險小,早期見效確切,故非常受廣大醫師歡迎,甚至有濫用之勢,手術指征與手術人群放的越來越寬。目前在民營??漆t院、鄉鎮醫院、縣級、市級、省級乃至國家級醫院均可見到此類手術的開展,醫師的從業人群也涵蓋了介入科醫生、疼痛科醫生、神經外科醫生,因此如何嚴格掌握手術指征及適應人群也是對醫生的醫德考驗。
四、微血管減壓術(C級證據)
手術方式:是目前治療三叉神經痛療效最好,緩解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方法,該手術是基于三叉神經痛的發病原理而創立,即將壓迫三叉神經的微血管從三叉神經處移開,恢復三叉神經與血管正常的毗鄰關系,故該手術是一種建設性手術而非破壞性手術,術后不會導致患者面部麻木。其適應人群也較廣,只要可耐受全麻開顱手術均可,如:(1)①診斷明確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②藥物治療無效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③經皮三叉神經半月節射頻熱凝術、Meckel 囊球囊壓迫術、立體定向伽馬刀放射治療無效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④微血管減壓術后復發的典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
優點:一般不會留有面部麻木(行感覺根切斷的除外),療效確切。術后疼痛緩解率>90%,術后1、3和5年疼痛緩解率分別為80%、75%和73%。由此可見,微血管減壓術的遠期預后優于其他外科方法。
缺點:需要開顱,故只有神經外科醫師才會做,一般骨窗直徑約3CM左右,對患者身體素質有一定要求,高齡、體弱者不太適合,手術耗時較射頻熱凝與球囊壓迫長,約1.5至2小時,血管復雜者可能需要時間更長,雖然不高,但有一定死亡率,約病死率為0.2%,技術門檻較高,對醫生技術要求高,故一般縣級以上醫院才開展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