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不穩定,指由于維持踝關節穩定的重要結構(韌帶、骨骼、肌腱、關節囊周圍組織等)受損,導致踝關節頻繁內翻、外翻性損傷所引發的踝關節骨關節炎和功能障礙的長期慢性疾病。

2.踝關節不穩流行病學
一個人一生中至少會出現10-100次踝關節扭傷,發病率很高,其特點如下:
(1)醫院急診:7%-10%;
(1)踝關節扭傷占所有籃球運動損傷的45%,足球運動損傷的31%;
(2)年齡:多數小于35歲,高發年齡為10-19歲。
(3)性別:男女比例大致相同。
踝關節扭傷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會發展成為踝關節不穩定。
3.踝關節不穩的分類
(1)功能性踝關節不穩:嚴重的踝關節不穩定后,踝關節中連接大腦的“本體感受器”會因此受損,于是當再次出現踝關節不穩定時,感受器沒辦法很快地將信息傳遞給大腦,因此身體不能及時地做出保護動作。往往是已經出現踝關節不穩定了,大腦才收到消息:“不好!我要控制不穩定的踝關節!”然而為時已晚,扭傷已經再次發生。
(2)機械性踝關節不穩:多是因為嚴重崴腳不僅僅損傷了關節周圍的軟組織,連韌帶也發生了拉傷或者斷裂。這時候,若后續保養不當,韌帶會持續松弛,關節也會不穩,造成此后頻繁踝關節不穩。于是你會有一種腳踝“松了”的感受。
4.踝關節不穩定的癥狀
踝關節不穩定的癥狀主要是在行走時踝關節的腫脹以及疼痛,尤其是怕行走在不平的道路上或者騰空后加劇,即使在平地行走,踝關節不穩定患者的無痛步行距離較正常人明顯縮短。

5.踝關節不穩定的診斷方法
(1) 病史:大多有明確外傷史,如打軟腿、反復扭傷。
(2) 體格檢查:
——壓痛實驗:
壓痛點位于距腓前韌帶走形的部位

——前抽屜試驗:
前抽屜試驗主要用于檢測距腓前韌帶的損傷程度及完整性。
>>具體操作
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膝關節屈曲,踝跖屈10°。檢測人員一只手握住患者內踝上方以固定患者小腿遠端,另一只手緩慢向前推患者足跟,使足部距骨由脛骨下方向前移動。
>>結果判定
在 X 線下觀察如果距骨向前移位超過9mm或與對側相比大于5mm,則為陽性。
——距骨傾斜實驗:
檢查患者踝關節外側韌帶是否松弛。
>>具體操作
患者坐在治療床邊緣,足部無支撐。檢查者一只手固定脛骨和腓骨遠端,另一手握住跟骨,并將踝關節保持在中立位。內翻跟骨,距骨相對于踝穴內翻。

>>結果判定
陽性為患側活動度相較于健側明顯增加或有明顯疼痛。
(3)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包括踝關節X線、磁共振成像(MRI)等。
MRI能夠更清晰的顯示出踝關節軟組織結構的損傷情況,具有85.7% 的敏感性及100%的特異性。MRI檢查結合踝關節鏡可作為踝關節外側不穩診斷的金標準。
6. 踝關節不穩定的正確處理原則(POLICE原則)
保護(P-protect);適當負重(OL-optimal loading);冰敷(I-ice);加壓包扎(C-compression);抬高患肢(E-elevation)。
7. 踝關節不穩定的治療方法
(1)保守治療:對于早期踝關節扭傷及部分踝關節不穩患者,根據其韌帶損傷的情況,首選保守治療,能夠有效的恢復踝關節功能,同時也避免手術創傷對關節造成二次損傷。
(2)手術治療:對反復損傷副韌帶松弛、踝關節不穩定者,經過正規的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后期由于慢性不穩定,可致踝關節脫位,關節軟骨退變致骨關節炎,建議行踝關節鏡微創手術修復重建韌帶及軟骨修整,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后期的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