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斜頸系指出生后即發現頸部向一側傾斜的畸形,其中因肌肉病變所致者稱之為肌源性斜頸;因骨骼發育畸形所致者稱之為骨源性斜頸。先天性斜頸的真正原因至今仍不明了。發病機制目前有以下幾種見解:宮內胎位學說,血運受阻學說,遺傳學說和產傷學說。
臨床表現
1.頸部腫塊 這是母親或助產士最早發現的癥狀一般于出生后即可觸及位于胸鎖乳突肌內梭型腫物,質地較硬無壓痛于生后第3周時最為明顯,3個月后即逐漸消失一般不超過半年。
2.斜頸 于出生后即可為細心的母親發現患兒頭斜向腫塊側(患側)。半月后更為明顯,并隨著患兒的發育斜頸畸形日益加重.
3.面部不對稱 一般于2歲以后,即顯示面部五官呈不對稱狀,主要表現為:患側眼睛下降; 下頜轉向健側; 眼外角線至口角線變異。除以上表現外患兒整個面部,包括鼻子、耳朵等均逐漸呈現不對稱性改變,并于成年時基本定型,此時如行手術矯正,頜面部外形更為難看。因此對其盡早進行干預
4.其他
(1)伴發畸形:可檢查有無髖關節脫位、頸椎椎骨畸形等。
(2)視力障礙:因斜頸引起雙眼不在同一水平位上易產生視力疲勞而影響視力
(3)頸椎側凸:主要是由于頭頸旋向健側,因而引起向健側的代償性側凸
并發癥: 常引起頸椎向健側代償性側凸。
治療
1.非手術療法
(1)適應證:主要用于出生至半周歲的嬰兒對1歲以內的輕型患者亦可酌情選用。
(2)具體方法:視患兒年齡不同可酌情采用下列方法。
①手法按摩:在新生兒,一旦發現本病應立即開始對腫塊施以手法按摩以增進局部血供而促使腫塊軟化與吸收。此對輕型者有效,甚至可免除以后的手術矯正。
②徒手牽引:于生后半月左右開始,利用喂奶前時間,由母親使患兒平臥于膝上,并用一手拇指輕輕按摩患部數秒鐘后再用另手將嬰兒頭頸向患側旋動以達到對攣縮的胸鎖乳突肌具有牽引作用的目的。如此每天5或6次每次持續0.5~1min輕癥患兒多可在3~4個月以內見效。
③其他:包括局部熱敷,睡眠時使嬰兒頭頸盡量向患側旋轉以及給予攣縮的胸鎖乳突肌以牽拉力等因患兒剛剛出生不久,所以各種操作均需小心、細心與耐心切勿因操之過急而引起誤傷。
2.手術療法 :患兒超過一歲,尤其超過一歲半,非手術治療無效,建議盡早手術治療,防止出現頭面部畸形
預后
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在嬰兒期如堅持采用非手術療法部分病人可以治愈;在兒童期胸鎖乳突肌攣縮不嚴重者,需手術治療,可以治愈;胸鎖乳突肌攣縮嚴重顏面不對稱很明顯,且年齡較大患者也可有明顯效果,但不能達到正常。